在物质丰富的今天 ,饥饿这个词好像很远又并不算远
1978年冬夜,18位小岗农民冒着杀头危险“单干”。只为一口饱饭!距今41年;,
1993年粮票在我省退出流通,宣告粮食短缺时代结束。距今26年;!
2001年国家废止粮油关系,粮油供应与户籍脱钩 。距今18年
你的三餐无忧 ,是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70年来代代安徽农人辛苦耕耘的结果 !
从639万吨到4000多万吨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
翻开史书千年以来与耕地最亲近的人却长期吃不饱饭 ,
电影《1942》 ,以冷峻的镜头再现了河南大饥荒。电影里花枝疼爱自己的孩子 !甘愿被卖换粮食养活他们,她说:“就算饿死也别卖孩子了 。”
这只是国人漫长饥饿史的一个缩影,吃饱才有尊严。从旧世界走来的人们 !最紧要的事莫过吃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安徽和全国一样 。先后实施“土地改革”、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制度 !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这样的背景下 ,安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前20年!安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639.0万吨增长到1969年的933.0万吨,
粮食增产还与这一时期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的竣工密不可分 ,
1950年七八月间 ,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河南、安徽两省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安徽自力更生 。开展了一系列改变农业落后条件、“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运动!全省兴建了梅山、佛子岭等10个大型水库和4000多个中小型水库,还兴建了淠史杭等大型灌区。
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当时我省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泽被后世。年复一年浇灌千里沃野!守卫“饱餐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有了各种现代化的大型机械,中国在世界上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 。建造大型水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都不在话下!但在那个时代 ,条件很艰苦基本都是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挑人扛硬是如蚂蚁搬家!改变了山河面貌 ,为了子孙后代踏踏实实“吃上饱饭” 。那个时代的安徽人愿意下苦功夫、笨功夫、硬功夫!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大坝 ,还有一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
如果说“我想吃饱饭”是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真心话” ,
1978年那18个鲜红的手印 ,就是属于安徽人的“大冒险” 。
修水坝、犁田种地的苦和累,一再证明了安徽人的能吃苦。“大包干”豁出去的!是庄稼人的血性,是安徽的敢为天下先。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人民生活严重困难。因此省委作出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的决策,
“借地种粮”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也引发一些地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行动 。凤阳小岗村在此之列 !
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后来,这18个名字被载入史册 。这段故事被顺口溜记下——“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多年后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
41年后“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回忆起这段往事,记忆犹新:当年自家分到了30多亩地 。昼夜干忙的时候一天有两顿饭都在田里吃!1979年庄稼大丰收,干了1年够吃5年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意味着什么?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
是谁养活了安徽?_海南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需要的材料
在此之前农业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 ,农民在大公社吃“大锅饭”“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原来“工分制”调整为按劳分配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979年安徽粮食产量1609.5万吨,比上年增长8.6%。
小岗人用18个红手印开启了农村改革,1982年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春秋时期叫“初税亩”、汉代叫“租赋”、唐朝称“租庸调” ,自古至今农业税在华夏大地上一直延续。
背上玉米、稻谷 ,跟着父辈去缴“公粮”。也是不少85后乃至90后的共同记忆!
1999年全省农民每年人均负担高达270多元 ,繁重的税收消磨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包干”释放的增产动力消耗殆尽 !2000年前后耕地抛荒剧增,
2001年税费制度改革 ,应时而生被称为1949年以来继土地革命、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于安徽而言很多人的了解停留在:2000年安徽被定为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并比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提前一年
却不知这次改革也起源于安徽 ,且是自发性的。发生在皖北平原的一个小镇上 !
1992年12月,涡阳县新兴镇人民政府发布了一条布告:新兴镇农民从1993年起每亩承包地全年只需上交30元。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向农民摊派或增加提留款!
布告一出得到了乡亲们的拍手叫好,也拉开了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 。
今天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刘兴杰回忆此事 ,依然难掩兴奋 。“1993年午收 !主动交钱的农民排起了长队 ,有的一次把一年的都交齐了 。在此之前镇里搞‘会战’天天上门催!扒房牵牛也难收齐”
发端于涡阳县新兴镇 ,经安徽试点农村税费改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续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
不仅不用交钱 ,种地的农户还可以领到钱。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在逐步取消农业税的同时 !国家确立对农民“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2004年全省同比增产粮食100多亿斤。增幅高达23%以上!增产油料10亿斤,
政策给力让抛荒的地重新长出了粮 ,200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948.19万亩。到了2009年!猛增到9908.35万亩,
长久以来追求高产都是粮食生产的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一直围绕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释放生产力
而取消农业税后,我省开始注意力投向科技。开始了对高产长达10年的不懈追逐 !
2005年左右 ,我省将小麦、玉米和水稻分别对标河南、山东和江苏。发现产量都差了一截子!这并不意外河南在小麦上 ,山东在玉米上。江苏在水稻上生产水平都杠杠的 !对了对标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三大作物单产分别向三个省学习 ,
说到这还有个国际背景:1998年到2003年 ,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1亿亩 !粮食库存量20年来最低 ,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议论 。
2005年当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赵树丛收到了一封3600字的长信 ,信中附有小麦高产攻关方案。信是退休教授胡承霖所写 !核心观点是: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常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增产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栽培 !提高单产
2005年我省启动小麦高产攻关计划,2006年小麦总产达193.4亿斤。比2005年增收31.8亿斤 !到2010年 ,累计增产79.7亿斤 。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 !
秉承这个思路 ,我省先后启动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 。
2010年三大行动第二轮规划启动 ,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在2007年产量基础上实现增产220亿斤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 !
目标提前达成,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我省2019年粮食总产达4054万吨 !也就是810.8亿斤,总产全国第四。
不仅自己的饭碗不愁 ,现在的安徽是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 。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做出贡献 !
再回到文中“谁养活中国人”的担忧,安徽人终于有底气地拍拍胸脯说:算我一个。
是谁养活了安徽?_海南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需要的材料
现在主食在膳食结构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甚至人们开始变得挑剔起来,有农残吗?是有机的吗?产地在哪儿?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了吃一顿好餐。费尽心思
舌尖之变本质是粮食生产之变 ,
经过多年高歌猛进,安徽乃至全国粮食总产不断跃上新台阶 。与主粮的消费升级相遇!形成了“结构性过剩 ,”
2015年全省农业工作会第一次不再提粮食年度产量目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了普罗大众从“吃饱”开始要求“吃好”,而粮食的品质和品种还是老样子 。跟不上变化
普通人也可以要求吃得健康、安全,讲究口感和营养均衡 。这是几千年来的第一次 !回望中国人的饥饿历史 ,不胜唏嘘
办法就是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举个例子:前不久卖完稻谷 ,朱中文说他沉思了好几天。在庐江县梅山村 !朱中文种了300多亩地 ,其中30多亩是杂交粳稻 。还有200亩太湖糯稻 !让他沉思的正是这两种稻的不同际遇,
“杂交粳稻品质差 ,几毛钱一斤也没人要;优质太湖糯稻田头价1.52元。早被抢完了”朱中文说沉思的结果是!种稻不能像以前只盯着产量 ,更要盯着市场需要。种品质优、口感好的品种 !
2016年整个安徽的农民都在沉思,都在从追求高产的生产方式 。向绿色、优质、高效转型 !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种粮不再仅仅是为了吃饱,粮食生产要立足于满足升级的“胃”。追求优质;越来越立足于服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和深加工 !品种越来越细分,
这是时代出给一个粮食大省的新命题,
2018年夏粮收购政策有两处显著变化:其一 ,五等和四等小麦不再纳入托市收购;其二。要求对验收发现入库粮食重金属、真菌毒素等食品安全指标超标的 !不得流入口粮市场,
信号很强烈、很明显:国家支持咱老百姓吃好、吃得健康 ,
如果以1978年改革启动为开始,40年后我们有了这个底气。
品质的优化令人鼓舞 ,2019年全省三等及以上小麦占87.2%。同比增加32.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从馒头到饼干再到方便面等等,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不仅口感更好 。而且更安全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解答好新的时代命题,从粮食大省向强省跨越。几千万安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牢靠,
吃饱饭曾经是一代人集体的梦想 ,食物短缺的影响如此深刻 。以至于我们管工作叫“找饭碗” !丢了工作叫“丢了饭碗”,见面打招呼也爱问上一句:“吃了吗?”。
如今我们终于能有底气地回答:“吃了,吃得很饱吃得很好”
图片:安徽日报视觉中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