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评论:70年对话5000年:中国开启文化振兴新时代,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70年对话5000年:中国开启文化振兴新时代 ,
中国导弹“东风家族”派谁登场,成为中国国庆阅兵一大看点。不经意间这一国之利器触发了一场别样“中国诗词大会”——“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坊间期待之声俨然汇成一部“东风诗集” !
资料图:民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并唱响国歌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当今中国这样的舆论现象并不鲜见,映照的是近年来中国社会诗词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真切图景 。“文化振兴”已不再是远处的风景 !而是千家万户可知可感的真实存在,它令中国社会更富神韵。
10月1日当“东风家族”踏上阅兵之旅,从中国尊、紫禁城到国家大剧院……沿途古老、现代甚至后现代共存 。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也饱含着观念转变和文化推演的故事——70年对话5000年,历经文化的再认识、再创新、再升华 。中国正在重拾文化自信 !开启文化振兴新时代 ,
——这是对中国文化“再审视”的70年 ,
资料图:航拍码头港口 ,骆云飞 摄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 ,是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的一百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废除旧传统的呼声 ,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因“破四旧”等运动遭到破坏 ,对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化 。国人一度迷茫 !
评论:70年对话5000年:中国开启文化振兴新时代_山东食品销售许可证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正是缘于对民族存亡危机的忧虑和激愤,历经70年的发展。中国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文化的振兴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 。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曾经“文化苦旅” !历经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价值,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到如今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找回其应有的位置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将其提升至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高度 。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这是中国文化寻求现代化、国际化表达的70年 ,
资料图:文创作品,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国官方和民间一直在探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表达!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昔日俯瞰众生的紫禁城,成了一个融入科技感、时尚元素的“超级IP”;日渐式微的综艺节目因“爱上”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而“圈粉”无数;越来越多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创产品成为“爆款”;加入现代元素的汉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目前全国汉服消费群体已超200万人 !
,《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流浪地球》等中国电影的成功表明 ,中国人可以用国际表达和现代技术。演绎东方特色鲜明、中华文化浓郁的中国故事 !
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中国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姿态 。吐故纳新进而扬帆出海 !在全球各地掀起一阵阵“中国风”,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为2005年的5.5倍,
连接当下融入生活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在努力追寻现代化、年轻化表达;对标国际,代言中国越来越多中国文化人正在试图以饱蘸中国文化、兼容世界语言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评论:70年对话5000年:中国开启文化振兴新时代_山东食品销售许可证
——这是再塑中国“文化性格”的70年 ,
资料图:雕塑作品《问道——孔子问道老子》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在近代百余年的历史中,从自我封闭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迷梦”到废除旧传统、全盘西化。中国文化一度迷失自我 !失去个性新中国70年,正是升华传统文化 。再塑中国“文化性格”的70年!
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这种价值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国文化的“性格”也在发生变化,
不变的是中国文化血液中的优秀“基因”从未褪色 ,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一直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这一切塑造了中国的“文化性格”,为新中国70年应对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根本遵循。
改变的是中国人已逐渐摒弃文化自卑或自大心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参照 。再塑既兼容传统理念又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性格”!
在变与不变之间 ,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正在形塑“中国软实力” 。让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 。(完)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