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glishabc.net

「边疆党旗红」赫哲人扎根祖国边疆 念念不忘是传承_呼市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中新网同江9月23日电 (张楷欣 卢婕)“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  ,传唱的是中国东北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赫哲族的幸福时光 。

赫哲族世代沿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江畔居住,新中国成立70年来 。赫哲族人用辛勤的劳作!扎根在祖国东北边陲  ,固边兴边

身着传统服饰的赫哲族人打渔场景,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前,全族最少的时候只剩下近300人” 。

因为近代以来的灾害与战乱 ,赫哲人曾一度流离失所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全族最少的时候只剩下近300人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新中国成立以后   !赫哲人定居东北三江平原 ,生活安定人口逐渐多了起来。

尤明国介绍1978年靠水吃水的八岔村跟上时代的潮流 ,开始实行“包船到户”  。这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左右,我们村家家都是‘万元户’。”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张楷欣 摄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八岔村的村民们发现。用来捕鱼的渔网网眼越来越密!撒网次数越来越多 ,但捕回来的鱼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沿江生态环境被破坏 !鱼类资源逐渐枯竭,从“万元户”突然减少到年收入只有几百块。八岔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为此在时任村支部的带领下 ,全村开始了转产探索 。渔民们上岸开垦荒地!搞动物养殖八岔村从单一靠渔业为生  ,逐渐形成了开垦土地、运输业、服务业、渔业等多元经济结构。积极转产让八岔村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那一年一场大水让我们清零过去   ,把小村旧貌换新颜”。

但好景不长2013年夏天,黑龙江省抚远、同江等多地遭遇特大洪灾。水大到什么程度?“(八岔村)全村198户都受灾!庄稼地全淹了,房屋损毁严重  。许多土坯房泡水后墙都塌了……”回忆起当时场景!尤明国皱起了眉头,

资料图:2013年遭遇洪灾的八岔村,受访者供图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各方力量支持下  ,八岔村村民在凛冽的寒冬到来之前。住上了安全的安置房!睡上了暖烘烘的土炕,来年开春后八岔村把老房子全部拆除 。盖起了一栋栋小楼房 !全体村民们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新屋,

一场大水让赫哲族人认识到,过度开垦、破坏自然的发展路子不对   。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八岔村发展路子?为此  !尤明国走出村子,走到全国多个优秀村落考察 。学习各个先进村的发展经验   !在这过程中尤明国逐渐认识到 ,八岔村最大的优势是赫哲文化 。

资料图:八岔村村民新居  ,受访者供图

「边疆党旗红」赫哲人扎根祖国边疆 念念不忘是传承_呼市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

回村后尤明国召集村干部、党员们开了个动员会,在保护耕地、不扩大捕捞的基础上。在村里发展民族游、生态游!说干就干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里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和三江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区位优势 !开发出农村家庭旅馆、民族特色美食、特色民俗文化等民俗旅游项目,

呼市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家庭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

一开始推行赫哲家庭旅馆并不容易  ,有的村民们不乐意把自家屋子拿出来做家庭旅馆 。

为此党员尤明芬带头 ,率先在自己家腾出2间房开家庭旅馆 。通过精心的布置  !用富有赫哲族民族气息的鱼皮画做装饰  ,让游客了解到了赫哲文化。同时尤明芬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农作物 !游客来了以后 ,直接在院子里摘了蔬菜就能生火做饭。标间每晚80元的价格!浓厚的乡村气息让游客们连呼“来得值  ,”

变化是可喜的 ,自2016年以来   。来八岔村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来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以前每年只能来300-500名游客。现在一年来八岔村的游客能达到2万多人!”尤明国说

村里干得红红火火,老百姓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保护好的耕地更丰沃、产粮更多!渔业告别过度捕捞,让鱼苗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打回来的鱼更肥美 !农家乐、生态游带来的收入也很可观  ,2018年八岔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840元  。

“老高兴了”这是八岔村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我们这一代 ,要把赫哲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赫哲族的语言却在逐渐消散   !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乌苏里船歌》中的这段小调,来自赫哲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伊玛堪”。它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口头说唱艺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承载了记录赫哲族生活、祭祀、婚丧等习俗的功能。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   ,能较全说、唱伊玛堪片段的仅有不到10人。伊玛堪正面临中断的危险!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伊玛堪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妇女表演伊玛堪,右一为吴桂凤 。张楷欣 摄

为了挽救伊玛堪,八岔村建成了一所传习所  。供村民传承学习伊玛堪及赫哲族语言文化  !在传习所身着民族服饰、嗓音嘹亮的吴桂凤老人再三表示  ,“要把伊玛堪传下去。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咱们这代失传了 !”

吴桂凤今年63岁,是市级非遗伊玛堪传承人。令她欣慰的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伊玛堪  。和吴桂凤老人学习的学员里!“最大的75(岁),最小的4、5岁。”

「边疆党旗红」赫哲人扎根祖国边疆 念念不忘是传承_呼市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

如今传习所有固定学员有35名,除了学习赫哲族语言。学习伊玛堪之外!还有赫哲族传统鱼皮文化展示等项目,

“鱼皮柔共兽皮夸 ,五色相辉映日华。裁作衣裳为袜线   !天留文锦与渔家  ,”晚清诗人沈兆褆在《吉林纪事诗》中对鱼皮衣有着这样生动描述。

用鱼皮、兽皮做衣物或日常用品,是渔猎民族的一大特征。在上千年演化的过程中!赫哲族把制作鱼皮制品的传统保留了下来,不仅能把鱼皮做成衣物与生活用品。同时还能做成精美的手工艺品与优美的画作!

随着八岔村民俗游活动的开展,许多前来游玩的游客对鱼皮制品与鱼皮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民王海珠在2016年成立了八岔乡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赫哲族鱼皮工艺品设计制作和鱼食品加工销售等,合作社年均可培训出手工艺学员120人。年实现销售营业额80万元以上 !带动村民参与技术学习 ,提高收入

提到开办合作社的初衷 ,王海珠说一方面当时是想带动村民致富 。另一方面也是想传承和发扬赫哲族文化  !“我们民族本来人就不多,会做鱼皮制品的人也少  。如果你再不去做!那这个文化就会失传了,”

吴桂凤和王海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传承”这个词 ,对于每一个赫哲文化传承人来说。都希望赫哲族灿烂的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如同朗朗上口的赫哲小调“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一样唱响祖国大地,

如今赫哲族共有人口5354人 ,八岔村生活着198户502人  。全村没有一户贫困户;家家户户也都已经住上了国家给盖的新房  !窗明几净、整洁卫生;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物产丰饶;特色民俗、文化游欣欣向荣……八岔村的成长历程,也是赫哲人“与水共生”的缩影  。

赫哲族家庭旅馆营业得热火朝天,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伊玛堪传习所”已成为著名景点!2016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光临鱼皮工艺品合作社的人 。不仅有游客还有许多对赫哲族鱼皮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

每一个来到八岔村的游客,都能够深度体验赫哲文化:学做鱼皮画、学唱“伊玛堪”、围着篝火跳舞烧烤。体验“住在赫哲家”的幸福生活 !

对于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八岔村民们欣喜不已。“自己做得好!才能让村民跟着你学,”尤明国介绍 。全村有30名党员 !身体力行、时刻争先 ,给村民们做出了好表率。同时村党支部把一批懂技术、懂经营、有能力的村民重点培养成致富能手 !也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

扎根边疆的赫哲人  ,像《乌苏里船歌》中唱得那样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得丰收年  !走上幸福路”(完)

「边疆党旗红」赫哲人扎根祖国边疆 念念不忘是传承_呼市食品经营许可证怎么办

 ,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

上一篇:非人哉:铁扇公主和大士关系非比寻常,心中挚爱一直都另有其人?_一般网上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要多久能拿到怎么办
下一篇:玉树:结出“两个越来越好”的丰硕成果_成都进出口经营许可证办理怎么办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