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药价低至6分/片依然能赚钱,药企博弈带量采购存两大隐忧。
如果说在面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下称“4+7”试点)的首轮报价时,部分药企还保持了些许矜持 。那么9月中下旬的扩围报价则是实实在在以低价取胜!
数据显示25种药品的价格降至新低,与首轮“4+7”试点采购价相比。此轮拟中选价平均降幅为25%!最高降幅达78%;9家企业7个品种的报价降幅超过60% ,甚至出现了6分/片的药品 。
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的药品 ,为何会出现如此之低的价格?中标与未中标药企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整个医药圈。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以低价取胜成为本次“4+7”试点扩围的主要标志,
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77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申报 。最终25个试点通用名药品全部有企业中选 !45家企业获得拟中选资格,与扩围地区2018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 59%;与首轮“4+7”试点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25%,最高降幅达78% 。
比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在首轮“4+7”试点中每片(5mg)为0.15元。此次中标价低至每片0.06元;在首轮“4+7”试点中!正大天晴将“乙肝用药霸主”恩替卡韦从10.55元/片降至0.62元/片,并成功入围而在本轮报价中。成功入围的3家企业以0.38元/片的价格将正大天晴排出局外!
“价格不够低 ,就入不了围入不了围就是死 。降价还有一线希望!”一位国内药企人士表示 ,
根据《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政策已留了一部分市场给予未中标的企业:独家中标者全国采购量为50% 。2家中标者采购量为60% !3家中标者为70% ,但为何企业要说。不入围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呢?!
原因之一是中标企业的超采购量供应 ,挤压了未中标企业的市场空间。
一位医药界专家说,在“4+7”试点中。有些药品在短短2周内就用完了约定的采购量 !由于患者有需求,企业便开始超采购量供应 。没有人不愿意用低价的药!这种需求不会因为约定而停止,
“采购量外的空间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如果不入围企业的这个药品就只能停产 。”上述专家表示!
超采购量供应的事实也被国家医保局证实 ,国家医保局试点办负责人日前回应称。自今年4月1日全面落地实施至8月底!25个中选药品“4+7”城市采购量17亿片,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78%。也就是说在短短五个月内 !药品总体销量已经完成了采购量的近八成 ,
低至6分/片依然能赚钱 药企博弈带量采购存两大隐忧_山西网站食品经营许可证
也正因如此在首轮报价中退出的企业这次大举进攻,势以更低价入围 。
!原因之二是政策对低报价企业采购量上的支持 ,
《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显示,多家入围企业要按照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 。交替轮流选择省份 !也就是说最低报价的企业有机会获得用量最大的省份 ,
如果说中标企业超采购量供应,是因为市场的力量 。那么这一招对企业的潜在影响更大 !是进一步让企业主动降价的核心因素之一,正如上述医药界专家所言:“利润是低了 。但能拿到大蛋糕也是赚钱的;量小了就更谈不上赚钱了”!
在药品瑞舒伐他汀的争夺中,曾在首轮中标的京新药业自降3/4至0.42元/片(10mg)。不料有三家企业价格更低!最终的中标企业为海正药业、山德士、正大天晴 ,中标价分别为0.20元/片、0.22元/片、0.30元/片。
出局之后京新药业股价9月24日跳水跌停 ,与之对应的是新入围药企股价的大面积飘红:华海药业当日涨2.98% 。广生堂上涨7.51%!乐普医疗股价上涨5.93% ,
对企业业绩的判断 ,市场向来最为敏锐 。虽然药品价格屡创新低 !但中标企业仍有利可图,
这也与事实相符,一方面虽然利润空间有变 。但企业拥有远大于带量采购试点前的销售量 !利润总额依然不小,另一方面仿制药降价的大势已定 。未来扩大品种也势在必行!抢占市场、打出品牌 ,是这次药企行动决策的主要动力。
!“我们保留了合理的利润空间,”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鲍海忠对第一财经表示 。仅从价格来看!尽管利润空间下降 ,但提高了使用人群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可以把利润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他认为国内医药市场与国际相比 ,营销费用较高。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是大势所趋!降价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
一举拿下7个药品的华海药业,在入围之后立即发布了公告称 。其拟中标的 7 个产品2018 年度国内销售收入合计超7.1亿元 !约占公司2018年度销售收入合计的14.1%,
带量采购政策 ,很大意义上是为了砍去企业冗长的销售渠道、畸高的营销费用 。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 !
南京应诺医药公司董事长郑维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仿制药降价是必须要做的 。中国药品浪费在渠道中的费用要大于药价本身!带量采购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才真开创动了中国仿制药的历史 。
除了破除虚高的药品价格,在行业整合和洗牌的大背景下。“4+7”试点对行业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 !
我国医药企业具有小散乱的特点 ,产品同质化严重。比如生产阿司匹林的厂家就有665家 !生产青霉素的厂家也有290家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药品生产企业有5065家!生产批号更达18万个之多,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行业改革在2016年启动 ,当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等 !
一系列政策都在深刻影响着医药行业,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减少。《2018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441家 。
“行业整顿是中央的决策,不过带量采购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个整合 。目前还看不透 !”一位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理论上中标的企业会扩能 。但两年后又将重新招标!如果其他企业报价更低,那么在本轮入围的企业就会出局 。这就意味着会出现反反复复入围扩能、出局停产的现象!
他举例称上次入围的正大天晴,刚刚扩能后又出局 。这个药品很可能停产 !这对企业的伤害极大,
此外25个药品价格已经见底,但在这25个药品之外呢? 。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也曾今年8月的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2015年以来。70%的常用药价格降低或持平!抗癌药等高价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约30%常用药价格有所上涨 。个别品种涨幅较大 !
对于涨价原因 ,陈金甫描述为:一是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涨价药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特点 !往往临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 。二是上游原料药垄断涨价 !一些药品或者是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 ,原料药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通过垄断控销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三是有客观的成本因素,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环保投入增加。也产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 !对于历史价格低的药品影响较大,
“每个企业都不是只有一个品种 ,参与低价竞争的产品先占领市场。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而其他产品价格上浮也就成为了必然,东墙除草西墙长。”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
根据“4+7”试点下的低价规则,企业需要拥有更具优势的原料价格、强悍的仿制药研发能力以及强大的原料制剂产能。只有这样的药企才能把成本做到最低!但我国仿制药企的技术和规模都相对薄弱,“企业为了发展。其他药品涨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上述专家表示 ,
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重点在于尽可能多地纳入带量采购的药品品种。事实上这一行动也将被提上日程!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