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 ,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各地间人口的流动 。启发了民智也加强了彼此的文化教育联系 !是推动核心经济圈形成的重要因素,
受上海的辐射和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习俗的演变更趋明显 。“重农务本”之类观念退居一旁!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浓 ,
20世纪初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政府鼓励工商政策的推动,同时外资在华经济扩张加速 。中国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有明显发展 !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有持续增加的态势。
据估计1933年上海工人总数为35万人 ,比甲午战争前增加8.5倍。而同期上海城市总人口由90万人增至340万人!增长幅度不到3倍 ,足见工人的增速更快。流入上海的农村人口之多 !远非中国其他城市可比,大都市相对较多的谋生途径 。驱使众多贫困或走投无路的内地人 !尤其是破了产的农民前来进厂打工 ,或当码头装卸工人、人力车夫 。1929年上海纺织业有近20万工人!大多数纺织女工是来自外地的农村妇女,尽管这些男男女女们来到后生活境遇仍很困窘 。但比起在家乡时 !总算多少有所好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上海的工厂职工已增至近50万人。加上商业职工、手工业工人、码头工人、人力车夫等!全市从事工商业及相关行业的人口已有128万上下 ,他们大部分是外来移民。连同家属在内 !成为数百万上海城市人口的主干,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
与上海郊县农民进城务工者相比 ,外省来沪人数更多。据1928年统计!上海93家缫丝厂有男、女工合计约9万人 ,他们的籍贯尤其是为数更多的纺织女工以长江以北泰州、盐城一带为最多。江南的无锡、苏州及浙江宁波等处人次之!约占总数的80% ,宁波虽然也是通商口岸 。但因为当地工业不发达!劳动力供给充裕,工资十分低廉。很多人都想去上海谋生 !
外资企业也看上了这些外来的廉价劳力,如英商上海电车公司 。“工人的来源大多数是从农村中来!按籍贯来说车务部以苏北人居多 ,特别是盐城人。其次无锡、苏州、镇江一带的也不少;机务部则以宁波籍为多 !还有的是扬州、无锡及安徽籍 ,”
在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的苏南地区 ,20世纪20~40年代。约有15%~20%的无锡农村劳力在上海和无锡城区就业!从城市寄回农村的现金,约占农村纯收入的8%~12% 。邻近无锡的宜兴县乡村!也有不少人入城进工厂 ,全县由农妇变成工人者 。可达数千之多!
新城崛起 引领区域变革_云南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核
1917年留学美国的蒋梦麟回到家乡浙江余姚蒋村,看到不少同乡已经到上海谋生去了。村里的老人告诉他:“很多男孩子跑到上海工厂货机械公司当学徒!他们入了新行业,赚钱比以前多。现在村子里种田的人很缺乏!”
人们安土重迁的习惯淡化,众多村民离开乡土流入上海。扩大了商品消费者的队伍!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给城市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所在的市郊农村!更多地接受都市文化的辐射,其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 。也因此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 !
因都市对男女工都有吸纳能力 ,农民离村的运动日益加剧。家庭中传统的团结力量脆弱了 !大家庭制崩溃 ,小家庭起而代之。许多年轻人单身或和妻小搬进城!许久才回家一次 ,有些人送钱回来给村中的父母。但多半因城市中开销大!家庭负担重只能留给父母少许钱,于是家庭关系。日渐淡薄特别是那些能够进城的女工!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有了独立经济收入之后。她们较为主动地适应和融入都市文化的氛围 !生活程度提高后,开始重视梳妆。跟从前在农村里比!连容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为工厂不需要缠足的女子。这一陋习也渐次革除了!稍有文化的农家子弟,多不愿继续务农 。认为农业是下等的职业!有学问的才是高尚职业,从学校毕业之后 。不希望仍回农村!愿意在都市里寻找工作 ,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家闲住。要做些家庭农事也非常勉强!随着村民谋生有多种选择,留在村庄继续务农的大多为年长者。
当时迁居城市的也并非全是穷人,1930年浦东川沙人冯义祥在上海与人合资开设东冯公司 。并任该公司名下的梅林罐头食品公司董事长!梅林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其产品曾在1934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获奖。
伴随着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些“乡居地主”向“城居地主”转化。他们携带从土地上积累起来的财富进入城市!转化成工商业资本 ,因为与工商业利润比起来。地租收益大为逊色 !1922年浙东农村的土地有25%至33%属城市工商地主所有,而据20世纪30年代调查 。苏州“城居地主”已占当地地主总数的95%!常熟为85% ,无锡为40%。
!民国成立以前 ,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系。交通、复旦、同济、圣约翰、震旦、沪江等大学的前身!都是这一时期创办的 ,它们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文科技和管理人才 。
新城崛起 引领区域变革_云南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核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极为重视倡导和普及新式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各地新式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统计民国成立以来 ,上海的学校已增加一倍。学生人数为以前的三倍!在外国教会和归国从事教育的留学生影响下,国内对现代教育开始产生强烈的要求。这与过去一个时期的偏见形成鲜明对照!
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上海等通商口岸的郊县也有体现。上海宝山县光复后!新政权着力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 。1911年宝山全县有小学41所!第二年增加了18所,1913年共有71所。在校学生也从1911年的1400人增加到1914年的3830多人!教育内容上做了改革 ,废除读经摒弃旧课本而采用1912年初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民国新课本;在小学开设历史、地理、英语课程。并把农业规定为必修课 !
,民国成立以后,上海城市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许多学校适时新设了推进上海城市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工商管理和市政建设等专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也以面向实际的应用科学为主 ,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和职业学校都应运而生 。工厂、企业办学尤为普遍!还有的自办研究社,并出现了教育、科技与企业各界相互协作的新型关系 。不仅让企业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贡献,
如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和董事,他利用同学、同校的关系 。招揽了一些该大学毕业生加入企业管理团队担任重要职务!1920年起,刘鸿生在家乡宁波定海捐款设立两所中学。分别招收男、女生!学校成为刘鸿生企业招聘和培训员工的基地,一些毕业生被选派日本学习毛纺织技术和管理知识 。学成归国后在各车间充当骨干!更多宁波籍在沪经营工商业者 ,也相继回乡捐资办学 。近代工业颇盛的无锡!新式教育的开展,同样得到荣氏兄弟等一批工商及知识界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长江三角洲新式教育的开展 ,显然得益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促进 。1907年由著名建筑商、浦东人杨斯盛捐资30万两银创办了浦东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学校以培养学生能从事实业或进修专科为目的。占地60余亩!拥有可容千人的大礼堂 ,实验室、宿舍、饭厅和风雨操场 。声名远播1912年13岁的钱昌照从家乡常熟考入这所中学 !这位后来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抗战期间主持“工业西迁” 。为保存中国工业命脉做出重要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 !在回忆录中记述:,
“浦东中学是由有名的建筑工人杨斯盛用一生的积蓄创办起来的,我进校的时候。杨斯盛已经过世 !校长是朱叔源(教育家) ,校董有黄炎培、沈恩孚(后任同济大学校长)等人。我在浦东中学读了五年!那时的浦东中学与南洋中学齐名 ,是上海两所办得最好的中学。”
本专题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导 。著有《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等学术作品!文章内容选编自《港口城市 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37》一书,标题为本版编者所拟。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