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时开始有了普洱熟茶,很多人一定会说——1973年。因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砖” !1973年的确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元年,但是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按我查阅了中茶的生产档案 !历史上压根就没“73厚砖”这款熟茶,
有人在龙马同庆号的内飞上找到这么一句“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 。便断定是早期就有熟茶的产生 !其实是错误的 ,按现在史料的记录与记载。1973年以前!普洱茶界就只有传统普洱茶,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普洱生茶;1975年以后云南普洱熟茶的试制成功以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洱熟茶又称“现代普洱”!
那么何来“叶色金黄与水味红浓”呢?早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慢 ,在当时的普洱茶行业里有句话“爷爷做茶 。孙子卖茶”他们卖的都是老茶 !但凡喝过普洱老茶的人,一看就明白这句话就是老普洱茶的特点 。
在我遍访易武及古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老茶农及制茶技艺师傅,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在解放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分生茶和熟茶的!那时的普洱生茶如同现在的白茶日晒工艺;而经由铁锅炒制的茶就称“熟茶” ,其概念定义和现在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
在范和钧《佛海茶叶》一书的记录中: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描述: ,
“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 。潮时将拣好茶三四蓝(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 !厚以十寸为度 ,成团着则搓散之 。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潮毕则堆积一隅 !使其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106度,近边约92度”。
同样谭方之(1944)也有很详细地记载: ,
“茶叶揉制前,雇汉夷妇女将茶中枝梗老叶用手工拣出。粗老茶片经剁碎后 !用作底茶捡好之“高品”、“梭边” ,需分别湿以百分之三十水。堆于屋隅使其发酵底茶不能潮水 !否则揉成晒干后,内部发黑不堪食用”
浅谈普洱熟茶之一:普洱熟茶的起源_西藏流通食品卫生许可证
以上可以看出一些早期试制普洱熟茶的端倪 ,
。熟茶的湿泼法最早应该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究竟是何人最早所为至今以难于考究 。以至于有人顺手牵羊就套在自己头上!称起了“之父”的头衔 ,但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比较可信!大概在三十年代的香港 ,有一位陈姓茶商。从台湾调了一批绿茶发往印尼!运输途中不慎淋到雨了,陈姓茶商很良心的把这批茶运回香港 。再重新发一批货到印尼 !过了一段时间,陈姓茶商把这批茶折价处理 。居然大受好评!很多客商纷纷要求再发货,陈姓茶商取出一泡茶来喝 。汤色栗红透亮 !入口顺滑绵柔,不苦不涩难怪如此受欢迎。于是他就开始了用湿泼的方法发酵熟茶 !
五十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过熟茶发酵 ,四川、广西等地也有人在用小叶种茶叶进行发酵 。
云南中茶公司确实在1973年派人前往广东学习用湿泼法发酵普洱熟茶 ,所以才有人杜撰出“73厚砖”的赝品。但是当时完全照办学回来的技术在云南试制是不成功的!
云南第一批去学习、考察的人员名单是: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查室负责人吴启英、技术人员李桂英,勐海茶厂是邹炳良和曹振兴。下关茶厂也去两人 !
广东的气候和云南不同 ,从广东考察、学习回来后。昆明茶厂根据实际情况 !将温水湿泼发酵改为冷水湿泼发酵 ,当时参与试制的有彭承、谭自立等技术人员。
!后来勐海茶厂也根据当地的气候不断变化和改进并形成自己的发酵工艺 ,
浅谈普洱熟茶之一:普洱熟茶的起源_西藏流通食品卫生许可证
下关茶厂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生产出自己独特的产品 。并于当年销港普洱熟茶达到10.2吨 !而这些散茶的出口名称是五位数的唛头标注的:75671、78081、79562、79102、76103等 ,约三十个品种 。包装形式全部以麻袋为主 !少量用纸箱包装出口,
所以说1973年确实有试制出第一批普洱熟茶,也出口了一部分普洱熟茶 。但当时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口的!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款压制成砖的唛头茶7581,这段历史在原来昆明茶厂副厂长、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唯仁先生的回忆文章《云南普洱茶陈化工艺发端追记》里也有记载。
!1975年云南中茶出口香港德信行七子饼10.2吨,金额1.63万美元;。
1974年12.37吨 ,金额2.53万美元;。
1975年104吨金额23.43万美元;,
1985年达到1560吨 ,金额294.17万美元 。
以上就是许可证办理网为您整理,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部分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nglishabc.net